劉綎麾下三千火銃手連同朝鮮五千火銃手共計八千人,將提供沙尖子陣地最重要的遠程輸出。

        鑒于明軍火器質量低劣,在劉招孫的強烈建議下,重步兵抽調出一千五百弓手,編入火銃手中,這些弓手中,不乏精銳老兵,射術不在建州女真之下。

        康應乾率領的五千浙兵,協(xié)助火銃兵進攻,部署于銃手背后,等待火銃兵與弓手遠程輸出后,趁建奴陣型混亂,戚家軍便可從火銃手空隙中殺出,用一丈七尺長槍,收割殘兵。

        剩余的八千步兵,由于來自湖廣、貴州等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各人裝備有長刀、長斧、大棒、腰刀等兵刃,負責掩護長槍兵側翼。他們身上盔甲、臂手齊備,除非建奴重箭直射射中面門,否則很難一箭斃命。

        劉綎的精銳騎兵約一千五百人馬,在沙尖子營地周圍機動,防止建奴騎兵側擊。

        劉綎安排眾將分別鎮(zhèn)守各個營地,幾位義子協(xié)助浙兵沖鋒陷陣,監(jiān)軍康應乾帶一隊親兵監(jiān)督火銃手,全程沒有參會的喬一琦負責督戰(zhàn)騎兵精銳。據說這位喬公子乃是正兒八經的武舉人,身手不凡,早年曾在江南手刃盜賊,毫發(fā)無傷。

        劉總兵則親自鎮(zhèn)守山崗之上。

        這里距離后金軍最遠,倒不是因為劉綎貪生怕死。自從聽說杜松在界凡被奴賊一箭射死后,這位經驗老道的將領便多了個心眼。料想這是建奴慣用的戰(zhàn)法,集中重箭射殺敵方將領。

        劉綎雖然驍勇,卻不像杜松那般莽撞,絕不會把自己留在前線當靶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