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招孫臨危受命,于渾江擊敗鑲藍旗,陣斬二貝勒阿敏,擊潰三貝勒莽古爾泰,斬殺奴賊三千余人。俘虜包衣無數(shù),若非義父戰(zhàn)死,該部兵馬便要直取赫圖阿拉,掃穴犁庭。

        楊鎬對此自然不信,他領兵多年,諳熟軍情。明軍殺良冒功,夸大戰(zhàn)績的道道,他比誰都清楚。

        直到今天,他親眼見到城外四五萬人馬,見到堆積成山的建奴首級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派人驗過首級,都是真夷不假。

        陣斬一千多顆真夷首級,這樣的功勛,放眼整個明朝,都堪稱赫赫戰(zhàn)功。

        杜松馬林都被打敗,一群烏合之眾,竟然能擊敗鑲藍旗?

        不過,事實擺在眼前,他也只能接受。

        劉綎和自己有仇不假,可是現(xiàn)在劉綎已死,這位年輕義子對自己的態(tài)度尚不明確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這時候還要擺出副文貴武賤的架子,拒人以千里之外,那就是嫌自己命長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薩爾滸慘敗,朝廷耗費一年的掃穴犁庭行動徹底失敗,損失幾百萬兩遼餉,雖說老皇帝回復楊鎬的旨意還算溫和,不過現(xiàn)在朝廷彈劾奏章已堆滿了御案。

        御史言官,各省巡撫,總兵們,凡是能發(fā)言表態(tài)的官員,都主張讓楊鎬去死,如果不是老皇帝打哈哈,緹騎早就在路上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