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枚炮彈準確擊中七星門前聳立的箭樓,重達十斤的鐵球穿過面前紛亂的箭雨,直接在箭樓木板上砸出個碗口大小窟窿,接著,數(shù)以百計的霰彈如一堵墻般砸向箭樓,將正在張弓射箭的思密達弓手頓時被打成篩子,如落葉墜地。
密集的炮彈砸在七星門主城墻上,城頭木石亂飛,偶爾有一兩枚開花彈落在垛口后面的守軍人群中,奔走狂呼的思密達頓時化作春泥更護花。
得益于工坊研發(fā)的可靠的延時引信,可以保證炮彈以平直彈道發(fā)射而且不容易被引爆。炮彈為使用木質彈托的中空圓形炮彈。
空心鐵球中間填充火藥,鐵蒺藜、瓷片等,將空洞塞住,一經(jīng)放出,其火力能到之處,威力驚人。
根據(jù)工坊試驗記錄:“(開花彈)彈子即必炸開,彈內(nèi)之藥,用磺較多,可以橫擊一二百步,其彈子炸成碎鐵,與內(nèi)貯之鐵棱,皆可橫沖直撞,穿肌即透,遇物即鉆,一炮可抵十數(shù)炮之用。”
炮彈依次在各個垛口后面炸開,每次爆炸都炸死炸傷一大片守軍,朝鮮炮手據(jù)守地勢較高的牡丹峰,居高臨下用大將軍炮和疑似紅衣炮轟擊齊軍步兵,兩邊炮兵打得有來有回,韓真義放下望遠鏡,臉上露出得意之色。
“這朝鮮兵火炮倒也不錯,只是打得不準?!?br>
此時雙方火炮樣式及機制原理基本相同,都是前膛裝滑膛炮,仍舊屬于以黑火藥做發(fā)射藥的前膛裝滑膛時代。
只是朝軍火炮形制設計仍然是明末紅夷炮的延續(xù),在原先的基礎上稍微有些改進。
王從之望向牡丹峰朝軍炮兵陣地,良久之后,撫須笑說:“門類倒是不少,只是都不堪用?!?br>
牡丹峰陣地上依次擺放著重型紅夷炮、輕型火炮、沖天炮,朝鮮炮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,山下齊軍火炮雖不占優(yōu)勢,然而對方打得比他們遠,打得比他們準,而且時不時還會來兩發(fā)開花彈,被命中的炮手直接尸骨無存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