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隊隊火銃兵扛著新式火銃,在各營營官、把總的指揮下,邁著整齊步伐向七星門城墻推進。
他們前面,約莫兩千多朝鮮俘虜成了填壕尸體,此刻靜靜倒在自己人挖掘的壕溝中。
輔兵們扛著云梯、推著楯車,艱難的走在大同江江岸邊,平壤城雖然近在咫尺,對他們來說還有很遠。
齊軍戰(zhàn)兵的武器配備,早已發(fā)生翻天覆地變化,線膛槍開始取代滑膛槍。
線膛槍并不是齊國人的發(fā)明。早在15世紀末期,就有膛線的火器就已經在歐洲出現(xiàn),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就使用過帶有膛線的火繩槍。
不過螺旋形的膛線,卻是劉招孫第一個發(fā)明的。
根據太上皇的說話,直線膛線的射擊有助于提高精準度,使得射擊更加穩(wěn)定,較深的膛線效果更好。
宋應星與茅元儀聯(lián)合,設計一種新式線膛槍,別出心裁地將這種步槍的彈膛直徑設計得小于槍管內徑。
這種線膛槍使用略小于槍管內徑的球形彈丸,因此可以順利地將子彈裝入槍管之內;而子彈到達變窄的彈膛部位便會被卡住,此時使用通條用力沖打就會讓鉛質彈丸變形嵌入膛線。
不過,球形彈丸在通條沖打時會變扁,影響飛行時的穩(wěn)定性,而且也不太適合用在線膛槍上。
兩人改進了設計,研制了錐頭子彈,這樣以來,子彈穩(wěn)定性大為提升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