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光十二年五月初五日,武昌高觀山楚王府閱馬場,旌旗招搖,刀槍如林。
大明太子少保、昆山公、江夏總兵官左良玉正襟危坐,目光徐徐掃過將臺下軍官。
武昌楚王府建成于明洪武十二年,宮殿室屋共計八百一十一間,規(guī)制與燕王府等同,正門、前后殿、四門城墻飾以青綠,廊房飾以青黛。四城正門,以丹漆,金涂銅釘,豪華壯觀,猶如皇宮。
自洪武十二年朱楨就藩,楚王世系共傳八王,在明代藩王中,算是“長壽”的一支。
弘光元年,護國公劉招孫僭越,天啟皇帝朱由檢駕崩,南北兵馬合圍京師,以靖難名義討伐劉招孫,天下大亂。
楚王朱華奎見時機成熟,也以“靖難”名義,統(tǒng)領烏合之眾兩千人出征,不過他的目標不是北邊那個弒君僭越的護國公,而是剛剛在南直隸稱帝的遠親朱常灜。
大軍順江東下,征討南直隸,奈何朱華奎志大才疏,還沒到南京,便被溯江而上的左良玉擊潰,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之下,朱華奎不得不在鎮(zhèn)江江面舉火自焚。楚藩,由此斷絕。
左良玉平叛有功,被加封靖安侯,弘光二年,由于南明朝廷許諾的糧餉遲遲不到位,左良玉大怒,縱兵淫掠江夏城及白沙洲一帶,屠殺平民以冒功,其后又兩次大掠江夏,占據楚王府。
弘光三年,朝廷不僅沒有懲罰左部,還加封左良玉為昆山公,將武昌一帶劃入其防御范圍,左營移駐江夏,與駐守江北的齊國第四兵團隔江對峙。
入主江夏后,左良玉接受幕僚盧景才的建議:“高筑墻,廣積糧,緩稱王”。
遂大建武昌城,左良玉花費三年時間,將城墻向蛇山南擴展,不僅將蛇山圈在了武昌城內,還把紫陽湖、長湖、歌笛湖、西湖、都司湖都圈進了城垣內。
趁著齊軍東征朝鮮,圍剿哥薩克人之際,左良玉將武昌城周擴至30里,在各城門增設火炮火器,守城兵士也從原先的一萬兩千人猛增至六萬人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