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定元年六月,蒲剛占據(jù)臨清;次年三月,太上皇又親率大軍,取得對左良玉用兵的勝利。

        太初元年,布木布泰率科爾沁歸附,遂“設開平衛(wèi)(治今內蒙古正藍旗東),置八兵站:東則涼亭、沈阿、賽峰、黃厓四驛接大寧(即大寧都司,治今內蒙古寧城西),西則桓川、威虜、明安、隰寧四驛接獨石(即今河北獨石口)”③。

        太初三年,鄧長雄平定山西,隨即“改前明驛站,開筑道路,各廣十丈,凡六十里置一兵站”④。

        大齊平定山西、陜西(東部)、蒙古、山東、河南、江西、湖廣、蘇杭和遼東廣大地區(qū),對前明驛站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,改驛站為兵站,賦予其更多的軍事價值,帝國兵站如血管般延伸向全國各地。

        至廣德二年,大齊兵站與馳道形成以沈陽南京為中心,輻射全國的交通網(wǎng)絡。

        廣德八年,南北大運河疏浚成功,海漕并存,海運空前興盛,江海兩岸水驛大興。

        史書記載:“水馬驛櫛比蔓綿”⑤,出現(xiàn)了水陸海四通八達的盛況。

        得益于水泥馳道的鋪設,戰(zhàn)馬的改良,馬車減震技術以及蒸汽動力的逐步運用。

        帝國交通,達到了兩千多年來最快的速度。

        以前各朝代,驛道一晝夜最多能跑500里。

        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