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龍州起兵之初,聲勢浩大,遼東、山東、河北等地很多不滿廣德的退伍軍士、破產(chǎn)屯戶、工坊學堂職工紛紛投奔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何龍州的眾多幕僚中,其中就有齊初三杰之一群,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保和殿大學士張英字敦復,又字夢敦,號學圃,安徽桐城人。齊初大臣,名相張廷玉之父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時的張英不會想到自己未來會是大齊最有權(quán)勢的首輔,更不會想到他的兒子張廷玉將成為左右大齊朝局、堪比張居正的權(quán)臣——何龍州造反時,張英不過只是鐵嶺推官,叛軍攻克鐵嶺后,張英投降叛軍,被昭德皇帝封為右丞相,張英感激涕零,立即給大遼皇帝出了上中下三策:

        上策攻打山海關(guān),席卷燕云,進占楚豫;中策登陸登來,與白蓮教合兵一處,進占山東,與廣德帝南北對峙;下策則是固守遼沉,占領(lǐng)遼東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,何龍州選擇了下策,消耗大量兵力攻占遼沉,結(jié)果準備攻打山海關(guān)時,鄧長雄大軍已經(jīng)提前出關(guān)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何龍州等人造反,張英給了他上中下三策,為什么叛軍偏偏選擇下策呢?

        據(jù)張英后來回憶說,叛軍將領(lǐng)們一致認為,之所以選擇攻打遼、沉,在于大齊曾以遼沉為都城,百官家卷少部分遷往南京,相當一部分人還留在沉遼,因此只有拿下遼沉,便能收獲一大批人質(zhì),從而動搖大齊軍心。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,不可錯失。

        當然,何龍州等叛將的選擇不能說不對,只是受限于形勢不得已而為之。

        張英的策略固然高明,但實際的操作性上看,其實風險極大。

        上策要何龍州攻打山海關(guān),一鼓作氣進占中原、湖廣,將陜西山西與山東遼東的齊軍分割開來,直下南京,這是畢其功于一役的戰(zhàn)法,收益巨大,但風險無限。孫子兵法有云:歸師勿遏,說的就是想要阻擋敵人前路,是風險非常大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讓何龍州率領(lǐng)十幾萬偏師,去死磕數(shù)倍于己的齊軍精銳,妄圖速戰(zhàn)速決,無異于癡心妄想,恐怕最后被包抄的不是齊軍,而是何龍州自己;

        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