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統(tǒng)治者的蒙古族,又受到兀魯圖斯的刻意壓制。再加上人口數(shù)量相比其他三族而言,更加少得可憐。另外一個統(tǒng)一的蒙古族群其實還沒有從心理上形成,很多從其他部族擄來的牧奴,也根本還沒有形成統(tǒng)一的身份認同。
這也對東蒙古的族群矛盾有了極大的緩解。
在建立政權之初,兀魯圖斯也非常注重族群上的矛盾。所以教育司的學堂教育,就起了非同一般的作用。在掃盲課上,教習先生都會潛移默化的告訴學生,他們不是蒙古人、契丹人、女真人、回鶴人、漢人甚至是那些生番。
他們在兀魯圖斯大王的統(tǒng)治下,只有一種身份,那就是兀魯圖斯部的人,東蒙古的人。他們必須忘記從前的族群身份,在兀魯圖斯大王的帶領下,開始新的生活。他們的田地、房屋、牛羊、帳篷,以及平日里用的小玩意兒,都是兀魯圖斯大王的恩賜。
如果不認同這一點,那兀魯圖斯就有權利收回他們擁有的一切。
這么從思想和行政上雙管齊下,東蒙古的族群矛盾被官府從明面上掩蓋下去了。
別里古臺一路南下時,看到的就是各族大體和諧相處的情況。其實也是契丹與女真人也都漢化得厲害,尤其是那些依舊留在遼寧行省的非漢人族群,大多都已經(jīng)與漢人無異了。
而此次從山東獲得的百姓中,樞密院又會將其中的三成安排到遼寧行省。想來到那時候,遼東地界的漢化之風幾乎與中原媲美了。
當下遼陽城的城郊,樺林驛,一座因交通與商貿而興起的新市鎮(zhèn)。由于知道物流對于整個商貿體系的發(fā)展是有莫大的益處,所以東蒙古的四省一府建立后,驛站體系也就同步建立。
樺林驛一開始只是官府設置在這里的驛站,方便官府的信息和物資往來。但官道的翻修促使陸路貿易的繁盛,大連港的建立又促進了海貿的興起。
再加上樺林驛位于沈州和遼陽的中間地帶,起到了很好的樞紐作用。所以多數(shù)行商都會選擇在此落腳休息,進一步促進了樺林驛的繁盛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