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清河南岸蒲臺城。
蒙古大軍與益都的李家威武軍正隔河對峙。相比黃山館鎮(zhèn)的五萬兵馬,蒲臺城趕來的援軍加上之前的潰兵和守軍,已經(jīng)達到了十萬的地步。當然,這其中有近半都是就近抓的壯丁沖抵的,真正訓(xùn)練有素的正規(guī)軍,不足半成。
而在河的對岸,蒙古大軍集結(jié)的兵馬也達到了十萬。其中真正的蒙古人不到一萬,其他的兵馬,都是中都、河北兩地的漢候聽從木華黎的調(diào)遣,派過來的。
如今雙方以大清河為界,已經(jīng)對峙了三天的時間。雖說從明面上,是大清河阻止了蒙古人的渡河。但事實上,雙方都清楚是蒙古人故意放緩了進攻速度。
否則的話,一條大清河根本攔不住蒙古人的腳步。
當下在莆田城內(nèi),原本作為衙門的府衙已經(jīng)成了臨時的中軍大營。威武軍的統(tǒng)領(lǐng)康威利正給底下的將士們,吩咐著撤退事宜。
卻是益都府的急報,已經(jīng)送到蒲臺城了。無論如何,作為中樞的益都城都是不能陷落的。所以他們這些與蒙古人對峙的威武軍,必須得分出部分,甚至是撤回全部兵馬,以解益都城的圍城危機。
“康將軍,末將以為,此時撤走。不僅北邊的蒙古韃子攔不住,南邊的蒙古韃子還會攻勢更猛。到時候前后夾擊,咱們這十萬兵馬可就算全完了?!蔽何滠姷能娭笓]使楊鴻聽完康威利的闡述和打算后,馬上憂心忡忡道。
“可是不撤又能如何?難道眼看著益都府陷落么?”另一軍指揮使聞言,不由有些無奈道。
比起蒙古渡過大清河,益都城陷落的影響顯然要更加惡劣。這也是擺在所有人跟前的難題。守,最終在蒙古人的強攻下,可能也守不住。退,又可能引來蒙古人的夾擊,最終還是會落得個兵敗的下場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