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,就是虛銜太多,蒙蔭過濫,舉薦入仕者泛濫的原因。
蒙蔭不說了,武將有了戰(zhàn)功,文臣有了政績,皇上大筆一揮,獎賞上就有一條蒙蔭,讓功臣子嗣蒙蔭入仕,當然是個虛銜,某某縣尉等等。
但是這就是有了公務員的身份了,在一般人看來遙不可及的官身就蒙蔭獲取了。
等到子嗣大了,老爹用些手段,就可以用這個蒙蔭入仕的虛銜推動子嗣進入官員體例。
比如給內(nèi)閣閣老或是吏部尚書、侍郎上禮,游走一番,最后撈一個實職,這就是真正的入仕了。
再比如因孝行等被舉薦入仕等等。
還有舉人入仕,只要考取舉人的功名,在大明來說就可以取得官身了。
當然了前提是你家族得有些財力,推動你走動官場,有人舉薦,然后去吏部活動,獲取實職。
比如陳新甲就是如此入仕的,如今也成為了大明四位宰輔之一,人臣巔峰。
種種非科舉入仕的官員人數(shù)遠遠在科舉入仕的官員之上。
這就是一種很不公平的體現(xiàn),也造成一些寒門士人的離心離德,而且這些入仕的官員魚龍混雜,可用的官員可能一成都沒有,反而腐壞官場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