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明朝在余鹽制度下,又誕生了一個綱鹽制度——全國按照地域分為十個綱,每個綱有二十萬鹽引,共計兩百萬鹽引,每年可賣鹽六億斤!

        而兩百萬鹽引,除去灶戶成本每引鹽的那六錢四厘外,剩下的稅銀算起來理論上面應(yīng)該有一千二百萬兩銀子!

        而兩百萬鹽引,合計有鹽六億斤鹽,聽起來多,但咱們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的土地上,有多少百姓?

        兩億人還是有的吧!

        劃到每個人的人頭上,每人只能夠分到約莫三斤鹽。

        三斤鹽夠嗎?

        絕對不夠,尤其是當(dāng)下的鹽由于雜質(zhì)過多,所以,百姓們的食鹽量,要比后世的大的多!

        可就這樣,咱們大明的百姓,竟然不需要吃這么多的鹽!

        按照朝廷劃分的十個綱!

        每綱每年有鹽引二十萬,一年每綱的鹽商要交稅一百二十萬兩銀子,但這個數(shù)字,竟然從來沒有達(dá)標(biāo)過!

        一年上來,朝廷每年收到的鹽稅,加起來,頂多也就是兩三百萬兩銀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