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觀生說著就偷偷瞄了一眼依舊面帶微笑的朱圣人,發(fā)現(xiàn)他并沒有異樣,心中也是大加感慨啊,想自己當初以一介國子監(jiān)太學生,簡在帝心,然后提拔為無極縣令不過三年后,便又莫名其妙地拔為知燕京府,一干就是七年啊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實他不知道的是他在另一個時刻實在是名氣太大了,自稱是“我不要官,不要命,奈我何?”可是堂堂的“三不要老爺”呢。

        這樣的脾氣,倒是很符合朱大昏君,于是不知道怎么回事,就在崇禎九年被回京述職的牛冠發(fā)掘了,而且還成為了“忘年交”,并且推薦給了朱大昏君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才委以重任,將這個過去的帝國故都交給了他管理,其他的他倒是不怎么關心,只關心自己的“家臣莊園”,這些莊園和莊園主才是帝國的柱石之一……

        這是因為騎士、士爵莊園不僅是維護騎士、士爵武力的經濟基礎,而且還是朱大昏君以“軍事手段”推動大農場經濟的樣板工程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只要有了這些“樣板工程”,大明那些因為自己科舉改革失去特權的窮措大,才會緊跟其上,才會形成大農場經濟,最后才能為帝國工業(yè)化提供充足的糧食……

        不過這一點,不但此時的大明儒家士大夫不理解,就是幾百年后的土鱉們也不理解的,尤其是后者,一方面鼓吹什么世界工廠、全世界最勤勞善良的人民……又說什么土地是農民最后的自留地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可是只要有腦子的就會知道,一家?guī)桩€地的制度,怎么可能為工業(yè)化提供充足的糧食?連養(yǎng)活自家都不能吧?

        就跟豬尾巴朝那些井底之蛙似的僵尸一樣,動不動就是祖宗之法,絲毫看不到別人先進的制度,結果最后還不是靠進口農產品……

        當然了,朱大昏君還在皇室財團設立了農業(yè)投資公司,在淮北、武漢、應天府、遼東等地建立了資本化的大農場,這家公司控制的大農場從一萬畝到十萬畝不等,這些年也陸陸續(xù)續(xù)走上了正軌,迄今為止每年能夠為市場提供600多萬石糧食、農副產品。

        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