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檢田土自不用說,是與人口息息相關的,因為大明士大夫、土財主都有用隱沒人口來偷稅逃稅,其中衛(wèi)所軍田則是由兵部尚書、魏國公徐弘基在主導,這位爺辦事的能力,在朱大昏君面前那是杠杠的(實際上就是個用人本事問題,)。
他不但是大明頂級貴族之一,而且還是老牌的勛臣,對于衛(wèi)所那點事情是太清楚不過了,因此在朱大昏君鼎力支持(那是刀架在脖子上支持的啊)下,這位也算是豁出去了,終于花了十二年,于崇禎十四年將漢地十八省的衛(wèi)所軍田清檢完畢。
而清檢衛(wèi)所軍田的目的自然不是為了剝奪那些百戶、千戶、指揮使之類衛(wèi)所官的田土,這些田土實際上朱大昏君并不在意,而是在意被他們奴役的低級軍戶,這些軍戶被他們或隱沒、或用以農奴、匠奴……
所以所謂的清檢軍田就是承認這些衛(wèi)所官對土地的擁有權,同時認領相應的田賦,再將農奴和匠奴解放出來,最后廢除衛(wèi)所軍戶制度同時也免除了他們的衛(wèi)所官,強制用軍令的形式進行大農場生產。
當然了,這些衛(wèi)所官哪里懂大農場經營,還是由兵部從原來的騎士、士爵莊園、農業(yè)投資公司請來善于經營土地的大農手把手的教他們。
所以將近兩億畝軍田就變成了資本大農場,不過這些年來,他們這些原本的衛(wèi)所官大農場還是由于經營不善而破產者不知凡幾——畢竟經營土地也是樁商業(yè)買賣啊,是買賣就有盈虧。
而這些破產的只得又將土地出租給其他善于經營的大農(包括原來的軍戶官),甚至賤賣給他人——朱大昏君是鼓勵土地兼并的,不過土地租賃和買賣是要交納相應的稅,這點跟后世很像。
這種土地交易的稅務,并不是一刀切,而是將土地分為上中下三種等級,如上等田的買賣是每十畝一塊銀幣的交易稅,租賃的話是每十五畝一塊銀幣;中等田買賣是每十五畝一塊銀幣,租賃是每二十畝一塊銀幣,下等田買賣則是每三十畝一塊銀幣,租賃是每五十畝一塊銀幣……
不過這里的貓膩那是深得很,比如將上、中田弄成下田,不過朱大昏君并不在乎,而且也管不來,而且他也要下面的官員吃點不是?否則衛(wèi)所改革怎么進行?
他要的是資本主義的大農場和人口自由遷徙,前者為大明資本主義提供充足的農產品,后者則是大量城市手工業(yè)者、工業(yè)品的消費者(前提是能找到工作)和殖民人口。
而官田和民田則是有戶部主導,辦法也是如前者一樣,因此這也是改革能在刺刀配合下順利進行的根本原因,因為這樣的改革并不是剝奪原本土地擁有者的利益,而是再幫助他們……
只不過當時他們還不明白……不過,現(xiàn)在經營良好的農場主們都已經明白了朱大昏君的良苦用心,現(xiàn)在沒有吃飯前都要在餐桌前用天道經禱告幾下——先民擴以吾土,吾等陛下(臣)子民,上顧太一護佑,下賜吾吃食田土……無量天道!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