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初元年除夕,太上皇與慈圣太后及一眾扈從,在均州與民同樂,歡度春節(jié)。

        除夕這日,太上皇在靜樂宮舉行盛大的“祫祭”儀式。

        所謂“祫祭”就是將齊朝列祖列宗的牌位供奉在太廟里面,舉行合祭。

        武定皇帝的列祖列宗生平不詳,就連他的父母雙親也不知埋葬在哪里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太初元年的祫祭頗為簡單,儀式結束后,文武群臣以及四夷朝使向武定皇帝行慶賀禮。

        當日正午,太上皇于靜樂宮主殿賜宴,并昭告天下,皇家道場收歸大齊農(nóng)社所有,道場內(nèi)土地、山林皆歸大齊,均州、谷城等地百姓加入農(nóng)社者,皆可進入山林耕作采伐;均州城內(nèi)大小商鋪全部收歸大齊商社所有,廢除道眾一切特權,三千六百多名道士被罰入軍中服苦役。

        冬季攻勢后,荊襄一帶流賊白蓮教皆已喪膽,逃往深山密林中。

        均州失陷后,襄陽府仍在南明控制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正月初八日,蓑衣衛(wèi)頭領章東通過樊城商人,向襄陽參將米千春發(fā)出最后通牒,限期開門投降,否則“破城之日,雞犬不留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初十日,襄陽府城不僅不降,還在樊城周邊加固工事,盡管失去外援,襄陽明軍卻擺出一副與齊軍決戰(zhàn)的架勢。

        襄陽、樊城地處南陽盆地南端,依峴首山而峙,夾漢水而立,跨連荊豫,控扼南北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且城堅池深,倉儲豐厚,是南明軍事重鎮(zhèn)。

        齊軍針對襄、樊設防情況,知道強攻很難取勝,于是采取四面筑堡、長期圍困、水陸阻援、待機破城的戰(zhàn)法。遂筑堡于鹿門山、白河口,切斷明軍南北聯(lián)系,對襄、樊形成包圍。

        襄陽府守軍見齊軍兵勢浩大,難以抵御,遂向駐守合肥的江北大營求援,懇請左良玉能發(fā)兵救援,解“荊襄百姓于倒懸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寧南伯以“淮河至要,不可輕動”為由,拒絕向襄陽派兵,不僅如此,合肥明軍還將朝廷增援荊襄的兵馬錢糧攔截在淮河一線,將糧草就地劫收。

        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