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初三年八月,肆虐遼東各地半個多月的暴雨終于停歇,天氣又變得干燥起來。
渾河、遼河暴漲的江水開始消退,大片大片駱·露的河床如巨大的傷口暴露在人們面前,一起暴露的還有被淹死的動物尸體。
短短數(shù)日暴曬后,渾河上下散發(fā)出令人作嘔的腥臭,河面漂浮起大片大片死魚死鼠家畜,越往下流走,浮尸數(shù)量越多,最后,在渾河與鴨綠江交匯之處,方圓十幾里·····宛若人間地獄。
就像劉招孫說的那樣,河神正在接受人類的祭祀。
只是這樣慘絕人寰的祭祀,不是太上皇想要的。
渾河兩岸稻田淪為澤國,超過兩萬畝剛剛結穗的水稻被淹死,殘余的青苗只能給戰(zhàn)馬食用。沈陽通往周邊府縣的十幾條官道全部被洪水沖毀,運送糧草軍械的馬車困在沈陽,謝陽親自帶著工兵,日夜緊急搶修道路,終于在八月底恢復了沈陽與各地的交通。
各地農會在水災中損失嚴重,田畝糧食減產,糧倉貨倉被毀,武定皇帝奉行強干弱枝的治國理念,地方每年賦稅糧食十之六七都要上繳中央,以保障帝國龐大浩繁的國庫開支。
留給各地的錢糧本來就不多,大部分還要被東征軍帶走,糧食一下子不夠,往日白面饃饃豬肉燉白菜的大鍋飯很難再吃下去了。
八月初二日,洪水剛退,開原知府盧象升便帶著撫順、鐵嶺、清河等地官員趕來沈陽,向武定皇帝求援,請求朝廷開倉放糧,賑濟各地農會,以免受災百姓餓死。
劉招孫果斷拒絕了盧象升的請求,東征軍糧草猶嫌不足,哪里還有余糧給百姓食用,
盧象升乞糧不得,盤桓沈陽,不肯離去,每日只住在廣積門城洞中(城中會館已被風雨摧毀),風餐露宿,處境艱難。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