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比遼東各地可能面臨的饑荒,武定皇帝還有更棘手的問題亟需解決。
更麻煩的事情是瘟疫。
由于連日暴雨,加之渾河河水倒灌進(jìn)城,沈陽積水最深時,幾乎淹沒一半城門,連皇極殿都不能幸免。
水面漂浮著成百上千的家禽尸體,往日繁花似錦的南北大街宛若死域,等洪水退去,街道青石板被淤泥覆蓋,臭不可聞,蒼蠅與烏鴉到處亂飛。
老百姓們都把門窗封死,并非他們具備現(xiàn)代防疫知識,只是彌漫全城的腥臭味兒實在太難聞,即便三歲小兒也知道,多聞一口便要沾染瘟疫。
武定皇帝令工坊緊急趕制十萬只簡易口罩,民政官吏們挨家挨戶敲門給百姓發(fā)放,這種簡易口罩,其實就是兩層棉布,如果真有瘟疫,估計很難阻攔病毒傳播,它的心理作用要比實際作用更大。同時責(zé)令百姓非必要不得出門,若要出門,須提前向保甲報備。
當(dāng)然,對于在外活動的民政官和維持秩序的鎮(zhèn)撫兵,武定皇帝借鑒歐洲中世紀(jì)防疫心得,給他們佩戴一種鳥嘴面具,這種面具內(nèi)部藏有可以凈化空氣的香料和草藥(主要是魚腥草、甘草,小柴胡等),鳥嘴面具與后世防毒面具大同小異,在一定程度可以起到病毒防御功能,只是因為一副鳥嘴面具的造價太高,以大齊現(xiàn)在的財力,根本無法全面推廣。
洪水剛剛退去,戶部便與鎮(zhèn)撫兵聯(lián)合,組織大批人手,進(jìn)入沈陽北邊的七星山,采集艾草、金銀花、柴胡、黃芩、魚腥草、黃精、甘草等藥材。
這些藥材或用作熬制湯藥,給百姓服用,或直接點燃焚燒,煙熏臭不可聞的南北大街。
此外,兵馬司的官員在地勢較高的城北,空出了一大批民房,用來安置可能染上瘟疫的病人。
八月初十日,武定皇帝下詔,所有官員全部居家辦公,全城百姓非必要不得出門,每家所需果蔬柴米,由兵馬司和戶部官員統(tǒng)一配送,就這樣,劉招孫在十七世紀(jì)上半葉,在大氣帝國陪都,開始了帝國第一次封城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